8小時與168小時分別能做什么?
8小時,廢水足夠污染一池清水。
168小時,水體可自我凈化,成為當地生態系統中的一池凈水。
10月12日,站在隆德縣渝河邊,徐徐秋風吹拂過水面,透過清澈的河水能看到游動的小魚。作為隆德縣的“母親河”,不久前,渝河入圍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優秀案例名單。
可早在十多年前,渝河在當地百姓口中還被叫作“臭水溝”。
為啥叫臭水溝?隆德縣水務局工作人員楊學義是見證人。
20世紀90年代,渝河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。那時,渝河沿岸散落著幾家高排放、高污染企業,它們如同沉重的枷鎖,束縛著渝河的生機。“1999年,我初到隆德工作,渝河已經黑了。”楊學義回憶,淀粉加工廠、屠宰場、采砂場等污染源頭,將有害物質排入河中,最終匯聚到三里店水庫,水庫里的污水產生撲鼻惡臭。除了工業污染,人為因素也讓渝河雪上加霜:沿河的公廁直接排污入河、生活污水隨意傾倒。
三里店水庫位于隆德縣城地勢最低處是兩條河流的交匯之地。“由于污水都匯集到了三里店水庫,水庫下游村民娶的媳婦有的被臭跑了。”楊學義說。
污染的河水不僅影響下游群眾的飲水安全,更對農田灌溉造成巨大威脅。“用污水灌溉蔬菜,蔬菜都會腐爛。”由于渝河水硫酸鹽超標,為了喝上一口干凈水,村民們不得不深挖水窖、從屋檐接水。
2015年,渝河因劣Ⅴ類水質、跨界污染問題被中央環保督察組列為重點督辦件。
隆德縣斷臂求生——從源頭取締污染源。
2017年,隆德縣對渝河沿岸馬鈴薯淀粉企業實施分類關停、清潔生產改造及廢水還田利用等措施,先后關停13家馬鈴薯淀粉加工污染企業、5家河道非法采砂場和9家黏土磚廠。
保障水安全,關鍵要轉變治水思路。按照“節水優先、空間均衡、系統治理、兩手發力”的方針治水,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、水資源節約、水生態保護修復、水環境治理。
一系列疏浚工程、截污治污措施相繼展開。新建防洪堤壩、封堵渝河沿線27處直排口,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,全面推進縣城雨污分流工程,配套建成3座鄉鎮污水處理站,同時鼓勵流域內3245戶農戶改造衛生廁所。
河道治理只是開始,隆德縣對三里店水庫進行了清淤擴容,增加了水庫容積。同時,對渝河全段進行疏浚整治,建設了多處蓄滯凈化池、人工濕地和水生植物種植區,使水流時間從原來的8小時延長到168小時。通過自然曝氣和植物吸附降解,進一步提升了水質。
為了打造更加宜居的環境,隆德縣結合渝河整治進行了全段綠化,并建設了沿河游步道和市民休閑公園等設施。通過實施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工程,鋪設輸水管線,建立“聯蓄聯調、豐枯補給”的供水保障體系,解決了渝河流域5.6萬畝農田和2.7萬畝林地的灌溉問題。
如今,得益于渝河清澈的水源灌溉,冷涼蔬菜、西瓜等農產品的品質得到了有效保障,同時,生態造林項目的樹木成活率也顯著提升。
渝河“重生”,就是隆德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例證。
2018年6月,渝河水質達到Ⅱ類標準,從“揪心河”變成了“幸福河”。
一年規劃與多年治理,讓貧瘠的山臺地變成了水澆地,生態造林成活率由原來的30%提高到80%,真正使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。(記者 師越)